湿地对比分析(湿地对比分析怎么写)

2024-03-11 19:30:24 赛事进程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会仙岩溶湿地水文特征

会仙岩溶湿地水位特征主要有:多峰多谷特征明显;水位变幅较大,其中地表水水位变幅为20~20m,地下水水位变幅为0.76~20m;对降雨响应时间较短,一般为1~2d,最短10h。

表3-4 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特征 1)补给区:会仙岩溶湿地南、北部分均为裸露型纯碳酸盐岩溶区,地表落水洞、溶潭,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并以快速流的形式补给湿地。

表2 会仙岩溶湿地含水岩组岩性及分布特征表 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主要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模式见图7(b)、(c)。

会仙岩溶湿地地表、地下水文结构极端复杂,加上湿地区内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包括修建储(引)水工程、泄洪导流渠道、耕地和鱼塘占用湿地及作物耗水与人畜用水等)改变了地形、地貌和水文结构及水量的均衡关系,使其水资源的结构十分复杂。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水资源评价

补给区:会仙岩溶湿地南、北部分均为裸露型纯碳酸盐岩溶区,地表落水洞、溶潭,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并以快速流的形式补给湿地。

提高保护区居民及周边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最后,开展会仙岩溶湿地环境评价,对水体纳污负荷等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会仙岩溶湿地松散层地下水水位多峰多谷特征较明显。总体来看,1~3月份为平水期,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4~8月份进入雨季,地下水水位达到最高,受降雨频率及强度影响波动较大;9~12月份地下水水位不断降低,波动有所减少。

会仙岩溶湿地气候特征 会仙岩溶湿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地处广西多雨地带的桂北暴雨中心南缘,受太阳强热辐射和季风环流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降水量充沛,热量丰富。

自公元692(唐代长寿元年)在会仙岩溶湿地修建相思埭起,人类便开始规模性地介入并影响本区湿地生态环境的演化。

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近40年来自然湿地总面积从42km2减小到目前约15km2,表明湿地生态结构逐步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

分析勒拿河三角洲湿地广布的原因

勒拿河流域纬度比较高,长期以来这里气候比较寒冷,勒拿河流域冬季降雪天气比较多,河流结冰期长,甚至还有封冻期。

藏高原湿地广布的原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降水和冰川融水下渗困难;土壤通透性不良;多年冻土层形成上层滞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所以青藏高原湖沼众多,湿地广布。

沼泽广布的原因包括气候因素、水源因素、地形因素、油气成分因素和土壤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沼泽的分布,形成季节性或持续性的变化。此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使沼泽分布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

湿地的成因无非就是水“来得多,去得少”。从水循环的过程分析,第一是降水多,这一点一般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地表径流流入多,例如河网密布;凌汛、泥沙淤积导致河水溢出等都可能形成湿地。

河谷最宽处可达30km。勒拿河河口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河谷最宽处可达30km。勒拿河发源于东南西伯利亚沿贝加尔湖西岸的大山之中,流往位于北冰洋拉普捷夫(Laptev)海滨的三角洲河口,全长4400公里(世界第9位)。

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环境变化研究

1、提高保护区居民及周边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最后,开展会仙岩溶湿地环境评价,对水体纳污负荷等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此外,会仙岩溶湿地土壤中还存在大量的钙质结核,其形状通常为不规则状,对其成因,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3、因此,研究区松散层地下水水位波动与下伏岩溶地下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丰水期降雨频繁,岩溶地下水水量变化较大,导致松散层地下水水位的波动频繁。

4、会仙岩溶湿地范围内没有发现因大规模的河流自然改道、岩溶塌陷、河道(包括地下河流管道)壅塞等自然条件的改变导致地表(或地下)水文条件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环境的记录。

5、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为典型岩溶区,主要水化学作用是碳酸盐岩的溶解与沉淀(重结晶)。此外,岩石、湿地沉积物吸附作用和生物生态过程在水化学物质的转化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应用遥感方法分析北部湾滨海湿地的分布

并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分析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的遥感应用试验 在各省、自治区近年应用遥感技术进行1:20万和1:5万区调所取得经验基础上,“八五”期间原地矿部继续在1:5万区调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遥感技术。

它是管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最近十年来遥感工作发展很快的一种技术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为地学遥感提供辅助信息,有助地质遥感数据分类和应用,提高地质分析的质量与速度。在第十三章作专门介绍。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向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LUCC)研究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并在该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国土资源普查 遥感卫星对国土资源进行普查,是通过卫星上搭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来获取地面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谱。

发表评论:

最近发表